宁波大学

报刊:《宁波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宁波大学牵手浙江移动共建“5G新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

    摘要:本报讯(记者王湖清通讯员郑莲敏)5月12日上午,宁波“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浙江省副省长高兴夫,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徐...

  • 汪品先院士:海洋事业大有可为

    摘要:本报讯(记者李九伟)5月11日晚,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做客宁大“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讲座第189讲,在锦绣小剧场为师生...

  • 法学院:创新发展 特色发展

    摘要:本报记者王湖清习近平总书记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法学院按照研究...

放大 缩小 默认

法学院:创新发展 特色发展

——专访法学院院长张炳生教授

   期次:第472期      查看:33   

  本报记者 王湖清
习近平总书记5月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
  法学院按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重点大学建设方案,对接国家法治建设与海洋经济、创新战略对法政人才的需求,以民商经济法学、法治政府与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与海洋法治为特色发展方向,全力打造师资队伍强大、学科结构合理、教学效果优秀、科研实力雄厚、人才质量卓越,法学学科与公共管理学科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法学院。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法学完院长张炳生教授。
  本报记者:学科建设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们法学院法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排行榜中排位居前,学院在法学学科培育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炳生:法学院一贯坚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学科建设理念,努力提升学术研究质量,提高学科建设反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能力,扩大学科影响力,力争宁波大学人文社科一级博士点在法学学科中率先突破。
  目前,我们的法学学科是浙江省唯一的法学一流学科A类,拥有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商法学是省重点学科。近五年,获得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发表论文102篇,其中权威期刊9篇,一级核心期刊19篇。出版专著25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厅市级17项。学科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进入全国一流法学学科行列。学院在学科培育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对接发展需求,推进法治建设。学院坚持“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主动对接国家与社会发展需求,凝练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搭建学科建设平台。当前,依法治国、生态文明、海洋经济等战略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把法治政府与社会治理列为学科建设新的重点发展方向,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列为学科发展新的生长点,坚持把传统优势项目民商经济法学做大做强。在这些领域,学院对人才引进、资源保障、组织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给予重点投入,寻求新的突破。目前,学院设有中国社科院合建“宁波法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中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和省级智库“东海研究院”等一批研究平台,有力地推进了法治理论与实践建设。
  二是重视科研产出,提升科研实力。坚持以科学研究为核心,以高级别科研项目和高端成果产出为抓手,提高科研水平和竞争实力。始终把申报各级科研项目特别是国家级科研项目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号召、有效组织教师申报课题项目,学院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在同类院校中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还不断加强高端成果的培育和产出。
  三是坚持学术交融,倡导兼容并包。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把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以讲座教授、兼职教授的身份请进来,为师生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研究指导。将实务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来,现有校外教授和导师46人。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境)内外进行学术访问、交流和进修。与诸多国(境)外优秀法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推进学术交流。
  四是发挥服务功能,推进学术立院。坚持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国家法治建设与社会进步服务,切实带动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本科生导师、研究生导师和班主任配备等各方面工作。加强与社会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多名教授担任省市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各级党委政府法律顾问,参与决策咨询和法律服务。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许多研究成果成为政府决策依据,与政府部门、司法系统广泛建立合作,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本报记者:人才队伍是学院各项工作发展的保障,法学院在法学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炳生:学科竞争就是人才竞争,学科建设就是人才建设。人才工程是宁波大学的一号工程,是法学院的生命工程。法学学科拥有教师60名,其中教授14名,副教授19名,博士40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十大中青年法学专家2名,省杰出教师1名,省教学名师1名,省高校优秀教师1人,省教坛新秀2名,省首届高校教学团队1个。
  一是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与规划。学院班子对加强人才工作的认识高度一致,早在2015年底就举全院之力起草制订人才工作规划。《“十三五”发展规划》、《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和《学位点建设发展计划》等文件,均对人才引进与培养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使人才工作有目标、有定位、有计划、有措施。
  二是广泛罗致一流人才,做大增量。使人才找得到、引得进、留得牢、干得好。这几年我们引进人才25名,其中学术领军人才3名、学术骨干2名、优秀博士20名。他们在学科建设中充分发挥了核心地位,在重要成果产出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学科竞争力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三是全力服务优秀人才,盘活存量。我们努力使引进人才开心、现有人才放心,使引进人才有地位,现有人才有作为。按照“尊重差异、分类施策”设置岗位和考核要求,使教师各安其位、各施其长。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审和学习发展等方面,坚持业绩优先、公平竞争原则。坚持开展学术沙龙,加强学术交流指导。实施《法学院青年人才培养“展翅计划”》,助推青年教师成长。学院党委、分工会建好党员之家、教工之家,加强凝聚力建设。
  本报记者:学院在结合法学专业建设,在推动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的做法和成效?
  张炳生:目前我们的法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国家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重点专业、省优势专业和宁波市品牌专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我们在推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正是按照这样的要求,努力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一是全面加强学业指导,努力打造优良学风。加强本科生导师、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一对一”的指导作用。积极邀请知名教授、专家来院讲学,指导同学成长成才。及时修订和完善奖励处分制度,设立俞德鹏教育基金、叶明律师奖学金、范云律师奖学金等10余个奖助学金,一次性奖金额最高达10000元。积极做好研究生推荐免试工作,大力支持资助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坚持学院班子、辅导员、班主任检查课堂纪律以及任课老师课堂点名,加强课堂管理。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学习会和论坛。建好“三考”指导中心,司法考试通过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以上,研究生、公务员考试通过率均位全校前列。
  二是大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造条件搭建了众多学习竞赛平台,持续开展科研项目申报、模拟法庭、演讲赛、辩论赛、征文赛、法律职业能力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组队参加“理律杯”全国模拟法庭大赛并获评“最佳组织奖”和“优秀辩手”。设立了创新创业人才库,拥有学生100余名,教师20余名,专设创新创业型教师岗位,邀请知名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担任导师团队。全力支持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公益创业大赛等。近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训练”类和“创业实践类”5项,获批宁波大学第一批“创新创业驱动中心”,获学科竞赛省部级奖项40余项,斩获“挑战杯”全国大赛的特等奖、一等奖。
  三是深入开展第二课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学院与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等60余家单位建立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为同学创造一流的实践活动平台。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党员义工服务、班团风采展、寝室文化节、国际夏令营、“吾爱吾师”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发起成立了省法科院校学工联盟、省公共管理学科学工联盟,与北大、浙大等校法学院展开合作,与美国佛蒙特法学院等国外法学院展开交流。持续组织展大学生法律服务行动,组织活动1000余项,协助解决法律事件1000余件,服务群众10000余人。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的渠道,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765次访问,全刊已有284801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