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

报刊:《宁波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陈剑平院士在宁波大学入职仪式上的发言

    摘要:2017年12月28日尊敬的许亚南副市长、尊敬的薛维海书记、尊敬的沈满洪校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一生共有两次入职,第一次是19...

放大 缩小 默认

编者按:12月28日,宁波大学真诚图书馆报告厅里气氛热烈,在此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入职聘任暨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揭牌仪式。陈剑平是首个回乡工作的甬籍院士,他将全职担任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所长。本版特刊发陈剑平院士在宁波大学入职仪式上发言,以飨读者。

陈剑平院士在宁波大学入职仪式上的发言

   期次:第488期      查看:218   

  2017年12月28日尊敬的许亚南副市长、尊敬的薛维海书记、尊敬的沈满洪校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我一生共有两次入职,第一次是1985年夏天,大学毕业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报到,记得我当时穿的是一件绿叶牌蓝色的确良衬衫,这是我上大学时母亲用13元钱买的,是我第一件从商店买来的衣服。今天是我第二次入职。昨天夜里,夫人问我明天穿什么衣服?我说当然穿西装。她就从衣柜里拿出一套最好的西装,这是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买的,平常舍不得穿。为了让我穿得挺括些,她连夜还烫了一烫,那时已是半夜1点23分。
  昨夜无眠。今天早上穿上这套西装,夫人问我,冷不冷呀?我说温暖,这是心灵的温暖。现在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表达三层意思。
  第一是感谢。感谢宁波大学对我的信任,真诚邀请我加盟宁波大学,并为我的加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感谢我服务了32年,并有着深厚感情的原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对我的培养和支持,感谢省委省政府,国家、省有关部门长期对我的培养和支持;感谢团队成员和研究生们20多年与我的师生情缘,伴随我一路走来,同时,我也深切感受到一个学科、一个团队、一个院士成长的艰辛和大家共同的努力,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也要感谢省委省政府领导、省委组织部和省农业科学院领导对我的理解和尊重,批准我来宁波大学工作;感谢我的家人、团队和朋友们对我来宁波大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感谢宁波大学今天专门为我举行隆重的入职仪式;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见证这一时刻。
  第二是感动。有关宁波和宁波大学,令我感动之处有很多。我是宁波人,确切地说是鄞州区东吴镇南村人。我在宁波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少年时代,1981年考取浙江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后分配到省农业科学院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去英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又回到省农业科学院工作至今。
  我今年54岁,18年在宁波度过,36年在杭州和国外度过,尽管学业、事业成就在后36年,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时光还是前18年。家乡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让我感动,正如阿拉宁波人所说:“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家乡人民对我的深情厚义让我感动,宁波大学创始人包玉刚先生来宁波时想吃“臭冬瓜”,我特别能理解。因为我也时常想吃小时候在家吃的“红烧鲫鱼”、“椒盐烤土豆”,但我比包老先生幸运,乡亲们经常会烧好鲫鱼、土豆给我送到杭州来。故乡很小,小的只能容下“乡愁”两字。
  我为什么要回宁波?这是因为宁波人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或者说是赵玉芬院士前些天在宁波大学入职仪式上所说的“宁波精神”始终感动着我。记得前几天,科技部的一位司级领导,也是我的好朋友问我:“宁波与其他地方有何不同?”我回答:“宁波比其他地方更开放、更包容、格局更大、商业化程度更高、工作更加务实,整合一些资源,在宁波落地更容易做到。”他说:“赞同,差异就在文化上,包括商业思想上。另外,宁波大学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我又说:“若有机会您能来宁波大学,与一些同道中人合作,战略、战术相结合,用市场经济的理念为人民服务,践行十九大的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三农问题综合解决方案和城乡融合一体化模式,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说:“您这个思路,我十分赞同!宁波是人文荟萃、机制创新的财富之地,可以领袖群伦,带领同道之人一同兴业。”北京一位好朋友,也是一位农业科技战略科学家,一开始就力挺我来宁波大学,认为宁波大学开放、包容、综合性强,虽然目前农业学科还比较单薄,但工科、商科、建筑、管理等其他学科强,与农业学科交叉、渗透,创新力会更强。近日得悉我来入职,发来微信:“为您高兴,新的事业大幕已经拉开,更宽广的平台会有更大格局的未来,我会尽快处理完这边的事情,与您会师宁波大学,实现我们的梦想。”还有一位好朋友,是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原副司长,现任一家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昨天发来微信:“赞,虽功成名就,告老还乡,但也推陈出新,引领新时代。将来需要我干啥可以随时吩咐。”这样的领导、专家朋友有很多,他们这么认同宁波和宁波大学,令我感动。
  也是基于宁波人独特的理念、价值观和爱乡情怀,上世纪八十年代,包玉刚先生等一大批爱国华侨创办宁波大学。30多年来,一批批宁波大学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精神,已经把宁波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今年又被教育部列入“双一流”建设大学。这是宁波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宁波大学的骄傲,同时也令我感动。
  更让我感动的是宁波大学领导,尤其是薛书记、沈校长居安思危,在学校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喜悦之时,不仅对学校发展有着清晰的愿景和目标,而且还能看到学校当下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薛书记和蔼谦逊,求贤若渴,记得他接待我时说:“我对你的植物病毒研究不太懂,但我曾长期在地方工作,了解三农问题,对你研究的农业综合体和特色农镇很熟悉,非常有价值,欢迎你到宁波大学来工作,我们全力支持你。”沈校长第一次与我交流已是晚上10点,我俩一见如故,很投缘地谈了两个多小时,他很敏锐、有战略眼光,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对我想做的工作十分理解,并真诚希望我来宁大工作,愿意助我在宁大梦想成真。
  两位校主要领导的话,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说实在,我在农村长大,上的是农业大学,学的是农业专业,三十多年干的又是农业科研和农业科研管理,并且当选的也是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一辈子姓农。但是,面对我国的三农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许多年轻人还是不愿意从事农业,我总是感到不安。六年前,我在浙江淳安参加一次扶贫活动中受到教育,终身难忘。那一天,我来到一户农户家,看到爷爷、奶奶和孙女三个人,这个小女孩与我女儿一般大,由于我平常工作忙,对女儿照顾很少,心存愧疚,从而就自然与这个小女孩攀谈起来:“小朋友,你最向往的是什么?”“我最向往的是山核桃成熟。”(当地山区种了很多山核桃)“你喜欢吃山核桃?”“我才不要吃呢!”“那你为什么向往山核桃成熟?”“因为山核桃成熟,我爸爸妈妈就可以回家了”。说完,小女孩眼泪流出来,我顿时明白这是一名留守儿童。当时,全国有3.7亿农民离乡背井在外打工,有6千万留守儿童在思念父母。我作为一名农业院士,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于是,三十多年来沉浸于微观世界,专致于植物病毒研究的我,开始跨学科、跨界,尝试宏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并联合宋卫平先生和蓝城集团等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进行探索实践。就在这个时候,宁波大学领导约见我,愿意搭建平台支持我做这些事,我真的十分感动,感谢知遇之恩。尽管当时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都在真诚地做我思想工作去加盟,但我内心似乎已感觉到宁波大学将是我的归宿。
  接下来,沈校长、分管人事的邵副校长、人事处先后两位处长(卢美芬教授、郑彭军教授),以及校办公室、科技处、财务处、规划处和海洋学院为引进我和我的团队做了大量周到细致的工作。我曾经长期从事管理工作,始终认为管理者经营单位最重要的就是经营人才,管理者留给单位最大的财富也是人才。为此,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引人先引心》的工作体会文章,得到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的批示,在全国印发。宁波大学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理念和工作,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引人先引心。这也是我的感动之处。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宁波帮、帮宁波”。赵玉芬院士先我一步入职宁波大学,来帮宁波,做新宁波人,着实让我感动一番。我是宁波人,宁波帮,更应该向赵院士学习,来宁波大学工作,为宁波大学发展,为家乡宁波的发展尽到一点微薄之力。
  此时此刻,我的感动还有许多,为了不占用大家太多时间,就不一一表述了。
  第三是感悟。我们宁波大学正在努力创建“双一流大学”。何为一流大学?我觉得,应该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一流的人才,提供一流的创新思想和创造发明,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流的服务。而这些一流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流的科学文化作保障。
  世界科技强国的崛起,都是以科学文化的发展繁荣为前提和基础的。科学文化是一套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科学文化决定着科学家的视野和眼界,决定着科学家发现问题的逻辑和方式,决定着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路径和结果。
  一流的科学文化包括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传统的维护,对科学知识的尊重,对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坚持,对科学价值的推崇,以及对确定性的验证。没有一流的科学文化,就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大学,也不可能建成一流的科技强国。如果不能在科学文化上做好准备,不能在科学文化引领下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那么,就很难真正坚定文化自信,很难摆脱跟踪模仿的发展轨迹,很难真正成为开拓科学发展新道路、新境界的一流大学、科技强国。
  一流大学建设对于培育中国特色科学文化负有重要责任。我们每个宁大人都要有信仰,信就是坚信、坚定、坚守、坚强,仰就是感恩、珍惜、尊重、敬畏,而且还要积极作为,努力形成有认同感的文化共识、有凝聚力的共同价值观、有归属感的科学传统、有感召力的科研环境,不断担当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不断激发无限的创造活力,不断造就大批杰出人才。
  刚才,薛书记给我挂上了红校徽,发给我工作证,从此我已成为宁波大学教职员工中的一员,感到十分荣幸,深知使命光荣,更知责任重大。在此,我郑重承诺,在准确把握新时代赋予宁波大学新功能新定位的基础上,将以重点学科建设贯通科技、产业、社会创新体系作为新征程,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农业科技前沿、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和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打算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事老本行,创办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带领团队继续开展植物病毒基础和应用研究,通过几年的努力,在若干研究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鲜明的研究特色和学科优势,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切实服务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二是开展农业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战略研究,联合宁波大学相关学院学科、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企业等社会机构,培养专门人才,进行农业综合体和特色农镇的设计与建设。
  由于我年纪已不小,水平能力又有限,到宁波大学再次创业感到压力还是很大的,但是,我有信心和决心,感恩领导、珍惜当下,励精图治,和大家一起,齐心协力,为我们共同挚爱的宁波大学和宁波市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懈奋斗。同时,也借此机会,恳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给我多多指教、多多关照、多多帮助、多多支持。
  最后,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想引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给大家送上一段祝福: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沐浴新年的阳光,一些朝向内心的期许会在琐碎的生活中诞生,一些面向世界的梦想会从平淡的日子里升起。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o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841次访问,全刊已有282748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