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

报刊:《宁波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毕业生感言

    导师寄语

    摘要:杨淑婷:我的追梦之旅回首大学生活,大一时懵懂,大二时忙碌,大三时迷茫,大四时豁然。还记得那个下着淅沥小雨的开学季,我背着行囊来到一个陌生城市,期待又忐忑。开学之初连连受挫,...

放大 缩小 默认

毕业生感言

导师寄语

   期次:第500期      查看:114   










  杨淑婷:我的追梦之旅
回首大学生活,大一时懵懂,大二时忙碌,大三时迷茫,大四时豁然。还记得那个下着淅沥小雨的开学季,我背着行囊来到一个陌生城市,期待又忐忑。
  开学之初连连受挫,班干部竞选失败,学生会面试失败,给了我一点打击。但我从未放弃在学生工作这条路上的逐梦之旅。回首四年,从干事到部长到会长,再到辅导员助理,感恩一路带我成长的老师同学。
  前两年的忙碌,感觉时光如梭。到了大三,渐渐进入迷茫期,考研、工作、留学,我该何去何从?“迷茫”不是原地踏步的借口。找不到方向没关系,但不能停滞不前。无论走那哪条路,沿途的风景不同,经历各种考验后,我选择了留学,从备考雅思到申请材料准备,经过了煎熬的一年,但我相信,一切付出都会有所收获,最后我幸运地收获了梦想中的国外高校的of鄄fer。
  我坚信,越努力越幸运。大学四年,我从未放弃追逐梦想。尽管那时的我是卡着宁波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被录取的,但我相信经过四年努力,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态度决定一切。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关键是做事的态度,你付出了多少,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感谢一路上帮助我、支持我、鼓励我的老师、挚友、家人!
  沈佳丽:我的四年
记得初入宁大校园时,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穿着绿马甲的志愿者学长为我们指引道路,我好奇地张望着周遭的一切。南天门威武屹立在蓝天下,大踏步的台阶一眼望不到头,行李箱的轮子在“天使之路”上发出吱吱的叫声。绕过大草坪,绕过锦绣小剧场,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了本部宿舍14号楼204,在这里,我遇见了大学四年最熟悉的六个人,在这里,我的大学生活篇章正式开始。
  我的大学生活在追求自己热爱的事情中度过的。我热爱读书、写作,热爱教书育人的职业。大学四年,我加入了理学院新媒体中心,见证了公众号的变迁,粉丝数量从200到2000的突破,阅读量从几十到几千的成长。凌晨2点仍然修改着推送稿。躲在林杏琴会堂的楼梯间奋力敲打电脑键盘的情景,终生难忘。这些年,我左肩扛着笔记本电脑的身影,也是无数为梦想拼搏的宁大学子的一个缩影。后来我的公众号看风华雪月被许多的宁大人知道,我初次尝到小理想实现的滋味。
  也许我未来会去学校当一名平凡的科学老师,然而对于在大学四年从事这项工作的记忆,对文字的热爱仍然是心里的一把火,时刻给予迷茫的我以力量。
  不久前,我们的寝室群里已经在追忆青春。有人翻出了第一次春游的照片,看到那时不善于打扮的自己忍俊不禁。有人说,快毕业了要去新落成的真诚图书馆和周亦卿体育馆坐坐。离别的日子进入倒计时。有人在群里转发别人的毕业照,然后说我们什么时候去拍。原以为毕业遥遥无期,转眼我们也要各奔东西。
  大学美好的四年,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难忘二餐的咖喱鸡扒、甬江食堂的砂锅、一餐的盖浇饭,农贸美食街在四年间换了新颜,南门的店铺换了一家又一家,暗暗发誓吃遍大学周边所有美食。当然,所有美食都不如美好的你。
  大学生活没有孤单。所有的画面里都有可爱的同学。高深的物理和高数课,我们一起讨论。层出不穷的学生活动,我们一起参与。大的小的比赛,身边都有一群可爱的你们。我们来着五湖四海,在宁大相遇,如今又各自奔天涯。毕业了,最不舍的还是你们。
  愿未来的我们,把在宁大学习生活时给予我们的力量融进血液里,装在心坎里。今日我以母校为荣,他日母校以我为荣!
  蔡玳燕:时间有限爱无限
自2001年起,我一直在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事德语教学工作。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带着自己的青春热情,我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我知道,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得有一份爱心,不仅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爱心。从教17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长期担任学生导师,用心对学生进行各类辅导和学业上的指导。我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有限,却一直沉浸在学生无限的爱与感动中!
  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和同学们培养起了深深的师生情、朋友情。我一直无法忘记在我生日的时候,全班同学用每人亲手做一道菜的方式为我送上的生日祝福;也不会忘记当我在嗓子哑了坚持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悄悄放在讲台上的润喉糖;更无法忘记在节日的时候,同学们送上的亲手制作的花、卡片和纪念册,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懂得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因材施教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希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课后,我也会尽量做到适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谈生活、谈思想、谈苦恼、谈疑虑、谈为人之道,彼此尊重,用真诚的心与学生进行朋友般的感情交流,去感受每一位同学的喜、怒、哀、乐,希望能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也希望能营造和谐向上的班风和学风。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又有一批学生要离开学校了。由于这几年德语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就业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所以每到这时,我总想着他们的工作找得怎么样了,是不是找到了心仪的工作:2018年,喜讯传来,在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德语专业2014级同学中共有四名同学分别考取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这四年里,我看着同学们从进校到毕业,一点点努力、一点点进步,深深地体会到作为老师的责任与爱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我觉得自己只是为学生们做了一点点事,带给他们的仅仅只有大学几年的用心陪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满满的爱与无限的感动。我想,这份来自学生的爱与认可,是对我教师职业最好的回报!
  亲爱的同学们,能够有幸成为你们的老师,是我们之间的缘份,也是我一生的荣幸。在毕业之际,老师真心的祝愿你们每一个人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一切顺利,前程似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
徐群芳:人生最好的遇见
茫茫人海中,好多人被挤散,但总有人无怨无悔来到你身边。2014级经济学专业全体同学,你们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遇见。因为班主任工作,让我们携手三年共度多少往事。剪一段纯真美好,为你如花美眷,不辜负似水流年。
  “徐老师,您是我大学期间最感谢的老师。茫茫人海之中遇到您,我很感激。于我而言,您的认真负责、无私奉献深深感动着我,影响着我。我时常要求自己待人要温暖、做事要认真,这也得益于您的言传身教。您不仅是我学习上的导师,也是我精神上的良师。我们的班级因有您而更加团结温馨。既是师生,也是朋友,我们爱称您徐姐。道不清我们对您有多少感谢,或许大家很少直接对您表达,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毕业之后,大家各奔东西,愿我们和您的师生情谊永存!”考取研究生的小鲁同学的真诚寄语深深地打动着我。我捧出一颗为学生的真诚的心,收获了心灵的交流与感恩。高等教育首先是人格的完善,真善美是做人的本份,今天我感觉你们做到了,这是老师的欣慰。
  “徐姐,是您刷新了我对大学老师的印象。当然,印象最深的是您为了给予我们信心与勇气,鼓励和指导我们参加省统计调查比赛和挑战杯比赛,不知给我们打了多少电话、发了多少信息、熬了多少夜,修改了多少稿。三年虽短,但记忆满载,愿老师永远快乐!”小蒋同学带领的团队获得省统计调查比赛二等奖和校挑战杯一等奖,为班级和专业赢得了荣誉;其中三位成员参加了考研,两位分别获得省和校优秀毕业生,一位获得优秀毕业论文。很欣慰能与你们分享收获的快乐,同时还有敢于追求的勇气和用心执着做事的态度。我们班级从分流志愿率最低到今天全部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也见证了我们共同的努力,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教育就是让我们有理想,敢于追求,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老师只是你们的引路人。今后还希望同学们多读书,继续积蓄力量,让你们更有情怀、有胸怀、有气质。
  “您一直很关心我的生活和学习,每个小细节我都铭记在心。特别是我正努力复习准备考研的最后阶段,因抑郁症而几乎放弃一切的时候,您鼓励我积极治疗,并为我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正是您的支持与鼓励。让我能顺利走到今天。”这是一位同学的深情表白。其实我应该赞美这位同学的果敢与勇气,面对并不顺利的人生,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积极应对与坚持。人生还会面临风雨,会碰到很多道坎。希望同学们用你们的学识与视野,用你们坚定果敢的态度去选择,然后乐观地面对一切。快乐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能力,快乐的生活源于良好的习惯,常常感恩拥有、懂得珍惜、学会付出、习惯微笑,快乐就会在你身边,伴随着你的生命。
  “真诚做人,踏实做事,追求梦想,快乐生活”,希望这十六个字与同学们共勉。最后,祝同学们毕业快乐,志存高远,前程似锦!争取做一件长久的事,长久地做一件事!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商学院副教授 徐群芳)
感遇宁大
四年前我一个人拖着行李乘坐漫长的541一路欣赏风景来到宁大草木葱茏的校园里容易找不到方向绿毡铺地的大草坪令人心旷神怡热闹非凡的东门步行街货摊攘攘空空荡荡的寝室聚集了三位姑娘一切都是陌生的景象三年一瞬地铁2号线热闹超过了541修整后的校园整洁清爽新建的真诚图书馆窗明几净云创小镇繁华有序焕然一新的大草坪生机勃然的白鹭林明净碧绿的小河流换上新装的寝室楼和将要作别的朋友……倘若毕业是惶恐又必须的了结是精心打造的不眠夜是伤情而张扬的告别即将举行的毕业典礼是告别,也是新的开始感遇宁大实事求是的理念督促我奋发经世致用的精神教会我沉淀与时偕行的氛围鼓励我创新时光不再,千金难换赤子之心当寸草衔结,来日还报
E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7032次访问,全刊已有2849659次访问